昔日新聞


12- 07- 2005

美國、伊朗與伊拉克 之間的三角關係

美國宇觀文化公司 王魯申

 伊朗是中東主要產油國中的人口大國,伊拉克的石油儲量居世界第二,兩國在中東地區舉足輕重。伊朗和伊拉克都在美國的邪惡軸心國家榜上,是美國中東戰略的重點關注物件。同時三國之間既互相利用,又相互對抗,美國、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。

強人政治

 在冷戰時期,美國在第三世界國家中尋找代理人,從南韓到南越,美國大力扶植親美的強人政權。上世紀50年代初,伊朗民選政府將外國石油公司收歸國有,打擊了西方企業的利益。美國中情局在伊朗發動政變,推翻伊朗民選政府,扶植親美的伊朗國王巴列維上台。巴列維推行強人政治,引進西方資本和制度,衝擊傳統社會結構。

 巴列維的經濟改革在1977年走向全面危機,群眾抗議風起雲湧。1978年9月8日,巴列維宣布戒嚴,伊朗軍隊槍殺了數千抗議群眾。但這些強硬手段無法挽回局面,巴列維政府很快垮台。

 宗教領袖霍梅尼在伊朗建立了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政權。伊朗的伊斯蘭革命的成功,鼓舞了中東地區的宗教極端勢力。為了阻止伊朗在中東地區輸出伊斯蘭革命,伊拉克軍事強人侯賽因,在美國的支援下出兵進攻伊朗,搶奪伊朗油田。美國和伊拉克暫時結為盟友。

互信危機

 1979年11月,激進的伊朗學生劫持美國使館人員為人質,爆發了長達444天的人質危機。美國營救人質的直升飛機發生了撞機的嚴重事件,卡特總統的選情急轉直下。有報道稱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列根曾和伊朗秘密談判,希望拖延釋放人質來影響總統大選。這項報道的真實性難以證實,但也反映了在競選政治中,候選人經常製造議題來影響選情。列根上任後,發生了伊朗門事件。美國向敵國伊朗出售武器,用售武收入來支援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裝力量。和美國聯合對抗伊朗的侯賽因聞訊後,感覺被美國背叛。

 在後來美國和伊拉克之間的海灣戰爭中,伊朗袖手旁觀。海灣戰爭後,國際社會制裁伊拉克,要求伊拉克全面消毀大規模殺傷性武器。侯賽因擔心銷毀違禁武器後,美國要乘虛而入,所以一方面按照聯合國的要求銷毀了違禁武器,另一方面又暗示將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來阻止美國入侵。結果美國以伊拉克拒絕銷毀違禁武器為理由,出動大軍進攻伊拉克,推翻了侯賽因政權。

 北韓擔心如果沒有核武器,自己將成為美國的下一個軍事打擊目標,虛張聲勢地聲稱自己有足夠數量的核彈。伊朗也有同樣的擔心,堅持要發展核技術。伊朗和北韓的核危機反映的是互信危機,他們不相信美國做出的不侵犯的保證。伊拉克變成前車之鑑,伊朗和北韓認為唯有擁有核武器才能有效地嚇阻美國。

 小布殊在2005年第二任就職演講中,強調要在全球推廣自由,用推動民主的方法來改變世界格局。中東是美國推行民主戰略的重點地區。

 美國佔領伊拉克後,遜尼派發動了反美武裝暴動,伊拉克局勢動盪。伊拉克是美國中東民主戰略中的重要一環,美國通過舉辦選舉來緩和伊拉克人的對抗情緒。但親伊朗的什葉派在選舉中獲勝,仇視伊朗的遜尼派不能容忍什葉派掌權,遜尼派武裝分子同時向美國佔領軍和什葉派發動進攻,發起大規模的自殺式爆炸攻勢。伊拉克遜尼派是伊朗的宿敵,美國也是伊朗的冤家對頭。現在伊朗坐觀伊拉克亂局,慶幸鷸蚌相爭,期望漁翁得利。

民主戰略

 美國支援自由派伊朗民眾,希望用民主戰略來改變伊朗的政局。但在2005年6月的伊朗總統大選中,強硬保守派內賈德贏得六成以上的選票,大獲全勝。美國對伊朗的選舉結果極為不滿,宣稱伊朗的選舉中有很多不公正之處。但在時常有群眾示威遊行的伊朗,並沒有爆發針對選舉弊端的大規模群眾抗議活動。

 相比之下,陳水扁用公投綑綁總統大選,借助槍擊案贏取同情票,又用國安機制來阻止軍人投票,最後在選票上只領先千分之二,激起50萬群眾示威抗議選舉不公。結果陳水扁還是設法用計得到了美國政府的祝賀信。美國的民主戰略首先是為美國的國際利益服務,如果只有選民支援,沒有美國的肯定,那麼還是不能進入美國的民主俱樂部的。

2004 Sing Pao Newspaper Co. Ltd. All rights reserved. 成報報刊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
即日相關新聞